東京都101年度台灣物業管理趨勢論壇暨論文獎助 圓滿落幕

101年度論文發表會暨台灣物業管理趨勢論壇 圓滿落幕

 

東京都物業管理機構於10月17日下午1:30假台大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辦理101年度學術論文發表暨台灣物業趨勢論壇。論壇活動舉辦第八年,今年度特別以2011年日本311大震災,規劃「從日本311東北大地震探討公司大廈防災機制」,讓同樣位於地震帶上的我們能透過本次論壇,提高自主防災意識。

活動邀請政大地政系張金鶚教授擔任主持人,與談貴賓包含日本母公司NIHON HOUSING株式會社之取締役專務執行役員竹中秀夫先生,以及防災、減災科技研究規劃及政策建議專責單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陳亮全主任

竹中秀夫先生於會中分享東北支店工作人員遭遇東日本大地震時,物業管理公司應如何發揮功能?在預測不同天災帶來的損害的同時,擬定更有效的因應對策,讓我們負責管理的大廈住戶,享有安心、安全無虞的居住環境。

陳亮全主任則分享台灣地區集合社區防救災作為,供管委會及社區住戶做為事先預防及災害發生時,可因此自保、自救並能救助他人的參考。


前排左起:政治大學地政系張金鶚教授、NIHON HOUSING株式會社竹中秀夫先生、東京都物業管理機構吉田裕幸董事長、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陳亮全主任、東京都物業管理機構林錫勳總經理

 

後排左起:台北大學彭建文老師、玄奘大學花敬群老師、中華民國物業管理經理人協會王化榛名譽理事長、東京都物業管理機構劉人峰資深副總經理

 

【座談會貴賓】

 

主持人(左):政治大學地政系 張金鶚教授
與談人(中):NIHON HOUSING株式會社 竹中取締役專務執行役員(執行董事)
與談人(右):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陳亮全主任

 

竹中先生提到,在去年的震災中,靠近海邊的獨棟獨戶建物,都是受海嘯侵襲毀損,而社區式集合式住宅則多因地震而造成毀損,而現場管理人員於震災中,也多是受災戶,因此物業管理公司的應變機制及其他非災區的總公司與支店所提供的協助,相對顯得重要。

 

 

地震發生後,NIHON HOUSING(株)會社總公司的四個應變機制如下:

一、資料蒐集與分享:透過協助人員直接到第一線就定位,並分組取得的探勘資料,可以確保人員迅速到位與支援物資運送。

二、協助人員的派遣:派遣技術人員與清潔人員協助是受災區域內大樓檢測與清理,降低助戶不安。

三、生活物資的採購支援:從全國各地將生活物資集中至新潟營業所,再從新潟營業所進行往返運送。因為糧食不足的問題容易讓災區人員甚至是員工及派至現場的協助人員感到緊張,一旦物資問題解決,員工心理較為放鬆,便成為支援第一線的重要助力。

四、受災的重建工作:災後的清潔工作與建物修復工程,因海嘯帶來的漂流物、瓦礫及富含油脂的黑泥,非日常清潔業務能處理。而因為分包工程業者與建築材料不足,工程費用及勞動費用為震災前的1.5倍,修復費用龐大;重建工作真正開始進行是在2011年7月份,截至2012年3月底止,完成修復工程的比例約為50%。

 

物業管理公司的使命,除了重視軟、硬體層面,協助管委會處理善後,並積極進行建物調查及定期檢查,以及協助社區檢視緊急狀況修繕制度、陪同保險受災理賠申請等,也應持續關心住戶及現場人員,提供協助。

 

東日本大地震帶來的教訓讓人類再次感受大自然力量的可怕,竹中先生透過這次的日本經驗,提醒物業管理公司應思考面對災害的發生,應如何預防?如何擬定更有效的因應對策?方能讓我們負責管理的大廈住戶住得安心與安全。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陳亮全主任,則以社區災害防救能量與回復力建構的觀點,探討集合住宅社區地震災害防救可能之作為。陳亮全主任表示,台灣與日本同樣是一個地震頻繁的地區,相隔一段期間就可能發生較大規模的災害地震,災害防救是無法避免的課題。

 

從去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震災,我們體認到大規模地震的威力與可怕,但如果沒有地震引發的大海嘯以及福島核災,或許其損害就較單純,不至於有有太大的衝擊;因為有了較周全的防備與有效的應變、救災,災害損失就會減少許多。

 

因此如何思考以及落實集合住宅地區的地震防救工作,是居住在日趨高層化、高密度化的集合住宅社區的每位居民、社區組織,以及協助大樓與社區的物業管理公司都必須積極面對的課題。

 

陳亮全主任也提到(高層)集合住宅社區在地震防救災上常見問題,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可能具備地震防救災的基本知識,但對於自家或社區之「地震災害風險認知不足」

二、多著重個人層面,但較「欠缺社區或組織層面的防救意識與措施」

三、即使具備知識或風險意識,但「實際行動較少」 。

四、有關災時應變之認知、知識較多,但較「不重視事前的災害風險減緩與整備」

五、與厝邊鄰居,以及與周邊鄰里或公部門(警消、衛生醫療等)之間的「互動、聯繫少」

六、對於如何提升(含獲得協助)個人或社區防救災能量與回復力的「方法與管道不足」

 

 

災害防救人人有責,是全民的事務,而要建構社區的災害防救能量與回復力,就必須由個別的住戶與共同組成的管理委員會或社區組織,一起來參與。而平日就協助社區管理事物的管理公司理所當然可以協助社區達成如此目標。另外,除了個別社區的努力之外,(地方)政府相關業務單位、在地的學者專家或學術單位也應大力支持、協助,唯有如此共同的行動,才能降低大規模地震災害發生時可能造成的損傷。

 

防災作為雖可區分為災前、災時、災後等階段,但我們應該認知到的一點是,災害防救能量跟回復力的建構,應從平時的災害風險減緩做起,延續至災後的復原及重建,都是一樣重要的。但要推動這麼多的作為,更重要的是居民平時就要彼此認識、對社區有認同感,以至建立共識,換句話說社區關係的建立、社區共同的營造對於防災工作而言,是十分基本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環。

主持人張金鶚教授也於總結中提到,平日就應注意並維護居住環境的安全,因為防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他山之石如何攻錯?從本次日本經驗探討事前、事中、事後的災害作為,未來或許發生機率很小,但只要災害一發生可能就讓人無法承受,災害發生時所遭受的不僅僅是財產的損失,更甚者會危及生命。因此不管是從居家、從社區到整個相關的產業界,都需要慎重其事。而政府也要有所警惕,加強宣導,讓人民建立正確的防救災觀念。

 

【活動當日會場實況】

 

 

【得獎學生論文發表】

論文發表人(左起):柯伯煦、黎昌憲、李佩真、洪美娥

 

【評審講評】

論文評論老師(左起):-花敬群老師、彭建文老師

 

【致贈得獎人獎座、獎牌及獎金】

 

左:得獎人-政治大學地政系 柯伯煦同學、右:東京都物業管理機構董事長吉田裕幸

 

【得獎學生及主協辦/贊助單位、指導教授合影】

前排左起:玄奘大學花敬群老師、台灣大學郭斯傑老師、NIHON HOUSING(株)會社竹中秀夫先生、東京都物業管理機構吉田裕幸董事長、政治大學張金鶚教授、東京都物業管理機構林錫勳總經理、台北大學彭建文老師。

Ÿ第二排左起:大葉大學范垂爐老師、雲林科技大學黃盈樺老師

Ÿ第二排右起:逢甲大學張智元老師

第三排左起:雲林科技大學陳維東老師